特斯拉突然大爆发。
隔夜美股,特斯拉股价狂飙,截至收盘,涨幅扩大至10.2%,报231.26美元,总市值暴涨68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00亿元)。消息面上,特斯拉最新公布的交付数据显示,公司第二季度共交付新车44.40万辆,好于市场预期的43.93万辆,第二季度总产量约41.1万辆。
华尔街分析人士表示,中国和美国的销售超出预期,帮助特斯拉取得了强劲的结果。美国国内销售以及中国的销售都有所好转,而且中国电动车制造商第二季度表现也颇为亮眼。
尽管特斯拉给出了超预期的销量数据,但对于特斯拉的未来增长前景,市场分歧仍然较大。其中,富国银行认为,需求下降和价格削减回报减少导致交付增长下降,建议出售特斯拉股票;CFRA Research副总裁兼高级股票分析师加勒特·尼尔森表示,超出预期的交付量“极大地缓解了对电动汽车需求疲软的担忧。
一夜暴涨4900亿
隔夜美股,特斯拉股价狂飙,截至收盘,涨幅扩大至10.2%,报231.26美元,总市值暴涨68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00亿元),这是特斯拉连续第六个交易日上涨。
消息面上,特斯拉7月2日公布的交付数据显示,公司第二季度共交付新车44.40万辆,好于市场预期的43.93万辆,第二季度总产量约41.1万辆。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二季度的交付数据同比下降4.8%,已经是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同比下滑。
同时,超预期的交付量也帮助特斯拉保持了在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榜首中的地位。
报告显示,当季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交付量为422,405辆,占总交付量的95%以上,包含Model X、Model S和Cybertruck(赛博卡车)、在内的“其他车型”交付量为21551辆。
特斯拉未详细说明Cybertruck的销售情况,此前的两次召回事件表明特斯拉已向客户交付了超过11000辆Cybertruck。在上个月的年度股东大会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透露,这款车“在最近一周内的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300辆”。
报告显示,特斯拉在第二季度生产了410831辆汽车,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4%。特斯拉没有解释销售和产量下降的原因,但预计将在7月23日公布第二季度业绩时详细说明。
同时,特斯拉表示,该公司二季度部署了9.4GWh的储能产品,创下单季度部署量历史新高,高于第一季度的4,053兆瓦时,这意味着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几乎达到了去年全年部署的能源存储产品数量。分析认为,储能产品在汽车销售下降的情况下给特斯拉带来了一线希望,但挑战在于将这些增长转化为有意义的收入。
虽然特斯拉没有提供销售的地区细分,但分析师表示,中国和美国的销售超出预期,帮助特斯拉取得了强劲的结果。
马霍尼资产管理公司的CEO Ken Mahoney表示,看到美国国内销售以及中国的销售都有所好转,相比于今年第一季度他们的挣扎情况,这是非常好的。
而且,中国电动车制造商第二季度表现颇佳。比亚迪(002594)表示,其第二季度电动汽车销售量跃升了21%,达到426,039辆。同时,蔚来和理想汽车公布报告显示,6月份的车辆交付数据同比增长。
特斯拉在中国的销售,包括国内销售和出口到欧洲及其他地区的销售,第二季度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7%,但好于预期。特斯拉没有提供其在中国的国内销售细分数据。
特斯拉在欧洲的销售尤其疲软,5月的销售下降了36%,主要由于电动汽车补贴减少和车队运营商需求疲软,后者去年占该地区销售的近一半。
分歧巨大
尽管特斯拉给出了超预期的销量数据,但对于特斯拉的未来增长前景,市场分歧仍然较大。
其中,富国银行分析师科林·兰根发布报告称,该公司认为“需求下降和价格削减回报减少导致交付增长下降”。他建议出售特斯拉股票,预计特斯拉的汽车毛利率将下降,因为“今年价格削减和销量减少的可能性较大”。
分析认为,尽管特斯拉在美国的电动车销售中仍占主导地位,但其领先地位正在缩小。根据Motor Intelligence的数据,5月份特斯拉占美国电动车销量的近一半,而去年同期约为60%。今年上半年的美国汽车销售预计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因为行业继续面临推高月供的高利率。
CFRA Research副总裁兼高级股票分析师加勒特·尼尔森表示,超出预期的交付量“极大地缓解了对电动汽车需求疲软的担忧。在6月中旬的年度会议上,股东重新批准了马斯克2018年的薪酬计划后,特斯拉的股价继续乘着积极的势头。”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特斯拉长期多头Adam Jonas认为,随着全美各地纷纷兴建AI数据中心,美国电网将承担巨大负荷,特斯拉的能源业务有望承接需求,成为市场关键参与者,该行给予特斯拉增持评级,目标价上调至310美元/股。
今年4月,马斯克在一封公司邮件中宣布,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公司需要削减超过10%的员工。这是自2017年以来特斯拉经历的第五次大规模裁员,有报道补充称,本次裁员的实际目标比例可能达到20%。
责编:罗晓霞
校对:刘星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有实力的配资公司开户,风险请自担。